数字检察智能“预警”,公益诉讼精准“防雷”——达茂联合旗人民检察应用数字模型赋能防雷安全治理新实践
 
雷电灾害瞬时爆发、破坏力强,是威胁公共安全的“隐形利剑”。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现实挑战,达茂联合旗人民检察院突破传统监督模式壁垒,立足公益诉讼职能,以数字检察为引擎提升防雷安全治理效能,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。
一、数字用模,精准锁定风险源点,实现从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的治理升级
传统的防雷安全监管存在数据分散、响应滞后、人力有限等痛点。达茂联合旗人民检察院突破传统监督模式壁垒,以公益诉讼监督模型为核心,拓展应用“督促成品油经营企业依法开展防雷检测公益诉讼监督模型”,通过接入气象部门雷电监测数据、商务部门企业登记信息、教育及卫健系统单位名录,系统整合全旗成品油企业名录、防雷检测缴费记录、检测报告备案数据等关键信息,精准识别应检未检、超期未检、检测不规范三类突出问题,实现对全旗防雷安全重点单位检测状态的动态监测和智能预警。通过系统碰撞,达茂联合旗人民检察院迅速识别出辖区内一些人员密集的旅游点、医院等未按规定频次开展检测问题,由此精准锁定监督目标,此模式将“看不见的雷患”转化为“可量化的数据”,使防雷监督工作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,为后续精准介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。
二、深入核查,夯实证据链条,构建从“数据”到“实地”的双重监督体系
发现线索只是起点,查清事实才是关键。达茂联合旗人民检察院坚持“数字赋能”与“脚力验证”相结合,开展“穿透式”核查。向上厘清职责,走访旗气象局、应急管理局、卫健委等单位,全面掌握防雷监管的法律依据、责任主体与技术标准,明确行政监管边界。向下深入现场,检察官赴加油站、医院门诊楼、学校教学楼等点位,实地查验防雷装置安装情况,调阅检测记录,询问安全负责人,固定第一手证据。通过“自上而下”理规范、“自下而上”核实情,形成完整证据链,确保监督建议“掷地有声”、整改落实“有据可依”。
三、举一反三,延伸司法职能,推动从“一类事”到“一类治”的司法效果
公益诉讼的价值不仅在于纠偏,更在于推动长效治理。达茂联合旗人民检察院坚持“监督+支持”并重,在查清部分加油站、医院防雷检测缺失的问题后,及时向旗气象局、卫健委制发检察建议。建议内容不仅要求对问题点位整改排查,更强调举一反三:明确提出“建立全旗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目录清单”“开展医疗机构防雷专项排查”“将防雷检测纳入日常监管”等建议,并要求两个月内书面回复整改情况。此外,检察建议书更创新性提出“检测结果与征信系统联动”等机制设计,通过司法干预推动补齐制度短板,实现防雷安全从“个案整治”向“系统治理”深化。
四、延伸触角,推动行业治理,实现从“治已病”到“防未病”的效能提升
防雷安全是一项长期性、系统性的工程。达茂联合旗人民检察院注重延伸监督效果,在督促整改的同时,推动建立跨部门协作长效机制:一方面与气象、应急、教育、卫健等部门拓展数据共享和线索移送渠道,打通信息壁垒;另一方面推动将防雷安全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体系,增强制度约束力。同时,组织开展防雷安全普法宣传,提升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防雷意识,形成“司法监督+行政履职+社会参与”的多元共治格局。这种从技术赋能到制度建构的全程介入,不仅有效破解了传统监管中存在的“查不全、管不专、防不住”难题,更探索出了一条“以数据驱动监督、以监督推动治理、以治理保障安全”的公共安全治理新路径,体现了公益诉讼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中的独特价值。